Google以移动虚拟运营商(基于T-Mobile/Sprint的基础网络)的身份于近日正式推出了Wi-Fi优先无线服务“Fi”,允许用户在W-iFi和蜂窝网络之间进行切换。Fi采用的是Wi-Fi网络、Sprint和T-Mobile的公共无线蜂窝网络。所谓“Wi-Fi优先”指的是将Wi-Fi而非公共无线蜂窝网络作为解决数据接入的首要手段,只有在无法实现Wi-Fi网络接入的情况,客户的语音及数据服务才会转而承载到公共无线蜂窝网络上。使用“Fi”服务的客户可自动在上述运营商的网络和100多万个开放式免费WiFi热点之间进行切换。该服务的包月费为20美元(包含无限量的本地话音、短信、国际短信),数据业务包为10美元/GB。当月客户购买的数据如果没有使用完毕,将会折现返还给客户。这个产品有如下几个特点:
1. Wi-Fi优先,但使用的网络对客户而言是透明的,客户所能感受到的是相对低廉的数据业务接入;
Google为了推出该服务做了大量的前期布局工作,以实现移动用户与Google网络广告、云服务和和企业应用等产品等服务进行对接。这其中包括将大量商业热点连接成全国性的无线月宣布和星巴克达成合作推出无限量音乐服务布局应用和内容入口等。
浏览网站不仅是为了学习国内外的H5设计手法,也是为了扩宽眼界,激发创作灵感。
而在Google推出该服务前,美国已经有不少虚拟运营商提供了类似服务,Karma和Scratch就是其中的例子。
Karma从运营商Clearwire那里买来4G网络/Wimax资源,并将其转化为Wi-Fi接入服务。客户只需购买一个单价为79美元的设备即可使用其服务。在购买设备的同时客户获赠1GB免费流量,用完之后每GB流量售价14美元,流量没有使用期限,即买即用,用完为止。
Karma与其它Wi-Fi服务提供者最大的区别是它提供了社交化共享奖励功能。也就是说,每当有人搜索到由Karma的Wi-Fi热点并连接,Karma的热点提供者就可以获得100MB的流量奖励,使用者同样也能够得到流量奖励。Karma将这一特色叫做“社交宽带”。
Karma看起来是一个很聪明的商业模式。它鼓励大家加入计划,加入的无论是资源提供者还是资源使用者都能够获利。然而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首先是目前它只能覆盖美国部分城市而不是全部;其次它单价看起来似乎要低一些,但是流量总体设计还是满足移动性轻流量的要求,对每月流量使用较多而且不愿意花心思算计使用了多少流量的客户,Karma的服务似乎有点小家子气;再次Karma的共享精神要求不能拒绝其他客户的接入,这点估计很多对网络质量有要求的客户很难接受。虽然体现了互联网的共享精神,Karma构建的Wi-Fi服务网络可能会存在客户体验感知方面的一些问题。
Scratch则更为践行互联网免费的观念。Scratch创始人AlanBerrey认为Wi-Fi网络相比公共无线蜂窝网络而言,已经成为客户使用的第一选择,因此他所设计的商业模式是“Wi-Fi免费优先”,无线蜂窝网络作为备份。所谓的备份指的是当用户需要访问网络而周围又没有可用的Wi-Fi网络时,Scratch会为客户提供Sprint的数据服务。该服务最低档套餐价格为2美元/天,包含每天30分钟通线MB数据。用户也可以购买15美元/月的套餐,包含250分钟通线MB数据。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模式设计中,公共无线网络完全成为了配角。Scratch期望拿到的是应用和内容的入口带领的收益。可以看到,Scratch的操作方式和Karma相比,显得更为激进和互联网化。
“Fi”服务除了从电信运营商那里租用的无线蜂窝网络外,还需要一张稳定可靠的Wi-Fi网络。2014年9月,T-Mobile在其Un-Carrier7.0(去电信化)计划中推出个人CellSpot路由器及基于该路由器之上的Wi-Fi网络话音服务。这一个服务为客户提供免费提供CellSpot路由器(交纳25美金的押金)。该路由器支持具有Wi-Fi呼叫功能,也就是说客户可以在家里路由器的Wi-Fi网络覆盖区域使用该网络打电话。T-Mobile在业务中使用了“T-mobiletower”(Wi-Fi塔)的概念。也就是说,每一个提供信号的路由器都相当于一个网络的组成部分。在广告词中T-Mobile使用了这样的表述“It’slikeadding millions of towers to your network in a single day”(正如一夜间你的网络中增加了大量的Wi-Fi塔)。而这些Wi-Fi塔正是Google推出“Fi”服务中Wi-Fi网络的重要来源。
在传统观念中,移动运营商会有这样的认知:Wi-Fi能够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无线接入方式丰富各种应用场景的应用需求,尤其是在企业用户市场或是校园用户市场这些集中流量需求、漫游需求较低的场景。而公共移动网络流量的单价也确实在下降,采用Wi-Fi来满足可控范围之内的一些大流量客户的需求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一种选择。但从风险的角度看,Wi-Fi网络如果变成一张可以运营的广域网络,又会直接对带来利润增长的数据流量形成竞争关系。因此电信运营商对Wi-Fi网络的构建和运营会持较为审慎的态度,避免流量过多流入Wi-Fi网络造成流量单价的快速下滑。然而在“Fi”服务合作的两个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态度:作为更为传统的Sprint遵循虚拟运营商转售的基本商业模式(甚至有可能设置了一定的流量限制门槛避免流量过度使用),在Google推出产品后反应也比较平淡。但T-Mobile则表现出较为激进的态度。T-Mobile的CEOJohnLegere在其博客中称“Fi”服务和T-Mobile的去电信化计划一样改变着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方向,Google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方面和T-Mobile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T-Mobile的这种认知和表态和2013年来其所开展的系列“去运营商”活动是吻合的。一方面,T-Mobile利用互联网企业常用的营销方式和手段,迅速形成较大影响力,吸引广泛的客户参与活动;另一方面,T-Mobile利用差异化的营销和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有别于传统运营商的产品。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实施“去运营商”活动后,T-Mobile用户数增长了接近800万,移动服务收入增长近17.3%。因此T-Mobile对“Fi”这个产品会发出与传统运营商很不相同的声音。
在互联网企业方面看来,“Fi”服务将会以应用、品牌、无缝网络切换感知等竞争优势取代运营商的网络服务——这个逻辑和T-Mobile的去运营商逻辑差别其实并不大。
Wi-Fi优先服务是可以用来模糊“运营商”概念、具备很低的政策门槛的手段。尤其是像Google这些在互联网运营中积累了大量基础信息设施的企业,通过该手段可以实现低门槛进入无线通信市场。另一方面,大数据挖掘、定位技术的发展也为该网络的价值提升提供了更多可能。与此同时,网络漫游、覆盖范围等问题也在不断的解决之中。例如近期Wi-Fi联盟提出的超级Wi-Fi的概念,据称在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可以实现大规模的连续的对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全面覆盖。“Fi”服务的推出,尤其是T-Mobile在该服务推出后表现出来积极踊跃的态度,预示着世界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发展的“互联网化”将带来更有想象力的网络构建模式。
- 2019/06/18各大知名厂商争相抢占VR装置市场份额
- 2019/06/18显得更为激进和互联网化
- 2019/06/18对我们说:我想是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完了
- 2019/06/17检察机关以案释法典型案事例
- 2019/06/17现实比理想重要的辩论素材